晚唐浮生 第十二章 新征程(1/2)

小说:晚唐浮生 作者:孤独麦客 更新时间:2023-12-20 23:38:00
  x,最快更新晚唐浮生最新章节!

  军队又一次开始了整训,邵树德则下到农田,查看小麦的生长情况。

  因为独特的环境,吐鲁番的农业节气与中原是有些不一样的。

  在前唐初年,如果不种冬小麦的话,高昌地区一般在二月上旬(农历,公历则在三月初,下同)就开始进行小麦的春播了,七月下旬收获。

  二月中下旬播种大麦,五六月间收获。收完后紧接着种一季杂粮,粟米、糜子、高粱之类,九月收获。

  如果种冬小麦,那么一般在前一年十月播种,次年四月收获。收完后,可再种一季杂粮。

  随着时间的推移,到了唐末那会,种植与收获时间有所后延,大体上与唐初存在一个月的偏差。

  总体而言,高昌的土质不错,如果有足够的农业用水灌既的话,产量还是相当不错的,整体做到两年三熟没有任何问题,不输河南河北。

  诸般粮食作物中,以越冬小麦的产量最高。但因为高昌冬季无雪,小麦容易受低温侵袭,且如果当年麦蚜虫害较为厉害的话,则以大麦产量最高。

  高昌去年有不少田地播种了冬小麦,差不多四月底就能收获了。而等到六月,还有大麦可以收获,八月收春小麦、杂粮,九月再收一波杂粮。

  土地播种面积也有所扩大,多了一二百顷的样子,由侍卫亲军执行的军屯,冬小麦加上杂粮,大约可以提供两万斛左右的粮食,只能说聊胜于无吧。

  但经过去年一个冬天的整饬,今年春播的面积又增了三百余顷,到秋天又可以多两万余斛军粮。

  基础在一点一点夯实,虽然速度真的有点慢。

  “高昌的这些个小麦、大麦,朕怀疑是本地独特的品种。”邵树德看着已经抽穗的小麦,说道:“司农寺那边,可以派员过来看看,能不能把大禾种植面积扩大一些。小麦还是挺费水的,有些缺乏灌既的田地,或可多种大禾,以增加粮食产粮。”

  大禾就是高粱。

  据西晋郭义恭《广志》记载,“大禾,高丈余,子如小豆,出粟特国”——粟特也不是原产地,高粱原产非洲,经丝绸之路传入。

  吐鲁番盆地的农作物,在后世也被证实为适应了当地气候的早熟品种。只能说自然界很奇妙,即便你从外界输入了很普通、很标准的农作物,但在数百年后,可能就会演化出不同的分支——比起动物,植物变异的速度要更快一些,而人工培育则加速了这一过程。

  “臣遵旨。”前秘书郎、现西州刺史崔棁立刻应道。

  现任秘书郎崔邈也应了一声,这事还得由他拟旨,与中书公函来往一番。

  调任秘书郎后,这几个月他一直在默默观察。

  天下之主、指挥十万大军的天子,他绝大部分的时间在忙于农事。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,但这就是事实。

  这就是深谙战争制胜之道的无敌统帅所做的事。

  他深知每一次大战的重点在哪,并为倾注大量精力,投入一切资源。胜负结果,往往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一半。

  “高昌,也就这个样子了。”巡视完农田后,邵树德看向西方,神色间充满期待。

  应该说,比起清朝时西征的康雍乾三朝,他是幸运的。

  大战之后,尹州尚有万余人,西州在补充完移民后,将超过八万人。这个户口数量,是晚清光绪年间才有的水平,而那已经是林则徐、左宗棠二人带领百姓大修坎儿井之后的结果了。

  补给条件改善了许多,意味着他可以做更多的事情,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优势。

  安史之乱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真的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。

  这场叛乱,直接把煌煌天朝给整了个稀碎,从此以后一千年都没整饬明白。

  晚清时辽东的人口,有渤海国多吗?远远不如。

  晚清时西北的人口,有高昌回鹘、于阗时代多吗?同样远远不如。

  更别说人民精气神方面的巨大改变了。

  重塑精神的重要性,可不比表面上一统天下轻啊。

  自信、包容、谦虚这种美德,不能从华夏民族的精神世界流失。

  安史之乱才过去一百多年,中原、草原、西域的各方势力还处于不应期,一切都还有得救。

  ******

  三月初八,邵树德在宫中召见了礼胜法师。

  “法师该动身了。”邵树德看着这位肥头大耳的和尚,说道。

  比起几个月前,法师又富态了不少,让人有点啼笑皆非。

  中原天子过来了,他对僧人的态度并不怎么样,但礼胜法师就是吃得香睡得好,果然佛法精深。

  廉氏给礼胜法师倒了一碗茶。

  法师受宠若惊,这可是高昌太后,身份尊贵,于是立刻起身相谢。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晚唐浮生,晚唐浮生最新章节,晚唐浮生 笔趣阁手机阅读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