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品仵作 大结局之四 大齐建国(2/4)

小说:一品仵作 作者:凤今 更新时间:2023-07-04 14:25:29
  

  使节团哪敢就这么回去复命?再说朝廷的筹码也不是国书里写的那个,于是使臣们赔着笑脸,好言安抚,探问京中见到国书有何旨意,暗示有何条件尽管开,咱们好商量!

  乌雅阿吉一听,忽然就和善了,“好商量?行!容本官想想,诸位且等。”

  而后,他就忙公务去了。

  使臣们等了一日,傍晚见乌雅阿吉回到官邸,忙问他想好了没,乌雅阿吉哎呀一声,一拍脑门子,“抱歉抱歉,公务繁忙,忘了这茬儿,容本官夜里想想……”

  使臣们熬了一夜,早晨见到乌雅阿吉,又问想好了没,乌雅阿吉又哎呀一声,“公务繁忙,着实困乏,想着想着,不慎入眠了。抱歉抱歉,本官今日一定想……”

  可今日又是公务繁忙,夜里又不慎入眠,如此耗了几日,日子眼看着进了六月。

  使节团终于坐不住了,这日一大早就将乌雅阿吉堵在了花厅里,盘问他究竟何时能想好,不料前两日还颇为和善的人忽然就勃然大怒!

  乌雅阿吉拍案而起,一脚蹬在了官凳上,凶神恶煞地道:“此乃官署,不是菜市,本官没工夫跟人讨价还价!本官看起来很闲吗?知不知道本官领着助守鄂族的差事?看没看见大图的流民是岭南的钱粮在养着?本官管着军中就够忙的了,平白多了桩赈济的差事,天天要批仓粮药材,都快赶上日理万机了!这还不算完,大图遣使前来求援,条件还得本官替你们想,要不要脸?!告诉你们,要么开个像样儿的价码出来听听,要么就滚回洛都问明白了再来谈,别他娘的让本官想!再敢啰嗦一句,本官今儿就把你们绑了,全都扔出国境!”

  大图使臣被骂得面红耳赤,无不震惊于南兴地方大吏的土匪作风,唯有景子春听出了乌雅阿吉的话中之意。

  看样子,朝中的算计还是没逃过南兴帝后的法眼啊……

  临行前他曾苦谏过,可众意难违,陛下又刚登基,压不住老臣,如今自食苦果,耽误了这些日子,也不知国内局势如何了。

  景子春忧急如焚,朝乌雅阿吉打了个深恭,请他到书房一叙。

  乌雅阿吉依言而往,一进书房,景子春就将朝廷割让城池之意和盘托出,并求来笔墨,在地图上划了一笔。

  “此乃底线,交与大人知晓,望大人禀知陛下,吾皇亟盼大兴圣意!”景子春说罢,再朝乌雅阿吉一拜。

  什么名节众意,顾不得了,救国要紧!

  乌雅阿吉默不作声地把地图收好,说道:“大图朝中要都是景大人这样的明白人就好了。”

  说罢便从怀中取出密旨递了过去。

  景子春见眼前递来一张文书,急忙恭谨地接入手中,打开一看,顿时惊了一下!他从没见过哪个臣子敢把宫中密旨直接递给外国使臣看的,也没见过这么“家常”的旨意,三言两语,两种字迹,就像夫妻闲谈时,你填了一言,我加了一句,商议定了,也没命臣子誊写,就这么盖了皇帝印玺,发往地方了。

  更令景子春震惊的是旨意里所列的条件,他难以置信到了极点,竟至于怔在当场,不知作何反应。

  乌雅阿吉摸了摸衣襟里的地图,嘲弄地问:“要不……本官把此图呈往京中,劝帝后三思而定?”

  景子春回过神来,他乃大图臣子,不宜行全礼,却面朝汴都大礼而拜,起身后说道:“有劳大人替下官进言,多谢帝后宽宏大量!下官这就上奏吾皇,定尽全力促成此事!”

  乌雅阿吉听得发笑,开帝陵的事儿的确不是臣子敢做主的,景子春不敢行便宜之权,要恭请圣裁也在情理之中,但听他的意思,这事儿还得尽力促成?

  怎么着?捡了个大便宜,不赶紧接着,大图君臣莫不是能再争论争论?

  危急存亡的关头,朝廷风气如此陈腐,可不是什么好兆头……

  但这话乌雅阿吉懒得说,他任凭景子春去了,随后将谈判之事写成折子,连同地图一齐命人急奏汴都了。

  六月初三,一队大图侍卫快马加鞭出了南兴,到了云州关外,由内应接应进城,乔装成官府征兵的皂吏,往洛都赶去。

  时隔一旬,地方局势更加混乱,民间怨言四起,对朝廷的骂声中夹杂了对南兴帝后的称颂之声。南兴在贸易市镇上赈济流民的事儿已传入云州等地,百姓一边骂官府豪强草菅人命,一边羡慕镇子上的流民,许多无以为生的百姓聚集起来,打算到关外去寻求庇护。

  一路上,听着百姓们称颂南兴天子英明、国策利民、学风昌盛、商贸通达,称颂英睿皇后庇护鄂族百姓和流民,称颂南兴有勤政爱民之君,脸上流露着对南兴国策吏治的向往,侍卫们愈发快马加鞭往洛都赶去。

  七月初五,奏折呈入洛都皇宫,奏文中不仅一字不差地列明了南兴的条件,景子春还在奏折中列数先帝与英睿皇后的生死之义、兄妹之情,力保南兴别无阴谋,必是皇后想要查明兄长的生死之谜,方有此请。

  百官盼消息盼得望眼欲穿,见到奏折,一时间竟无人敢信眼前所见。新帝召侍卫进殿,盘问使节团在南兴的言行际遇,事无巨细,方才确信奏折为真。

  天降好事,百官大喜过望,纷纷叩请皇帝准奏。

  新帝却心事重重,问道:“开陵启棺,岂不搅扰先帝之灵?且朕听闻镇国郡主验尸之法颇为不道,若先帝的遗体有损,朕岂不愧对先帝,愧对祖宗?”

  百官闻言面不改色,大义凛然,你一言,我一语,从历代先帝的复国志向说到先帝的复国功绩,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——历代先帝皆视江山社稷为重,而今割据四起,国将不国,若不以救国为先,那才是有愧祖宗。先帝在天有灵,必然也会舍弃人世凡胎,以社稷为重,保百姓安泰,留万事功名,结无量善业。

  新帝听得神色阴郁,冷笑连连,心道:那查明之后呢?倘若先帝活着,派人寻其下落,迎回宫中继续为帝吗?那他岂不是要退位?Μ.

  新帝看向景相,这皇位是景相一手扶着他坐上来的,他也希望先帝回来吗?

  景相垂着眼皮子道:“启奏陛下,老臣以为,当以社稷为重。”

  传国玉玺已碎,地方割据已然成势,就算先帝还活着,也改变不了内乱的局势,当下自然应当先保住朝廷。

  新帝怆然一笑,当下理应先保朝廷,那内乱平定之后呢?若先帝活着,且还能找到,以先帝复国之功绩,以他与英睿皇后的兄妹情义,南兴必定支持先帝复位,到时“理应”退位之人就该是他了吧?他被人赶鸭子上架般的登上了这皇位,有朝一日也会被人这么赶下去吗?

  新帝悲愤难平,却又拧不过众意,只怪皇位突然从天而降,自己的根基如浮萍一般,只能任由这些老臣摆布。

 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。

  局势紧迫,钦天监没来得及择定吉日吉时,就在这天夜里,帝陵被偷偷开启,两具尸体被运出陵寝,用一辆马车偷偷拉走了。

  都城外兵荒马乱,饿殍遍野。时已入暑,为防瘟疫,地方官府就地烧埋尸体,棺椁进不了城,侍卫们只能将马车换成了牛车,弃了薄棺,用草席裹住尸体,扮作运尸的小吏,在朝廷内应的帮助下买通各地关卡,避开地方豪强,出关时已是八月下旬了。

  关外的贸易市镇上已有数万流民,垦荒耕种如火如荼,放眼望去,大片大片的良田长势喜人。庆州军正往市镇的济仓里运粮,岭南的官吏正为新来的流民分派屋舍田地、发放夏衫药包,街市上到处是孩童嬉戏的身影。晌午时分,流民们从地里归来,聚在一起吃着赈济粮,喝着解暑汤,望着城外的良田,说着出关路上兵荒马乱的见闻,盼着良田丰收、内乱平息的一日。

  侍卫们再次进了贸易官署,在岭南兵马的护送下越过国境,进了南兴。

  两具尸体运入南兴的这一天,大图甘州州衙内,横尸遍地,血流成河。

  刺史公堂上坐着一个女子,正是姬瑶。

  一名乡绅踩着血泊进了公堂,禀道:“启禀殿下,公子来信了!”

  “快呈!”姬瑶把手一伸,裙袖下却空荡荡的,她的神色顿时阴郁了几分,换了只手接过藤泽的信,展开看罢,眉心一舒,“事成了!”

  “恭喜殿下,甘州是殿下和公子的了。”乡绅小心翼翼地贺喜。

  谁也说不清姬公主与驸马爷何时到的甘州,两人使了阴损手段,施蛊毒降住了甘州数路豪强和地方官吏,顽抗者无不惨遭屠杀,就如同今日刺史府中的情形……

  一个月前,姬公主父亲的一批旧部从鄂族潜入了甘州,藤公子率这批人马去往京畿地带,命他们四处活动,吸引朝廷兵马的注意,而后率精锐侍从潜回洛都,夜入甘州总兵安置家眷的宅子,施蛊拿下其一家老小,囚入军中为质,今日传来的密信正是甘州总兵的降书。

  姬瑶看着降书,闻着州衙公堂里的血腥味儿,阴郁地吩咐道:“传令下去,依计行事。”

  *

  八月二十五日夜,钦州永宁、清义两县忽然接到甘州盘水县的求援,称姬瑶率豪强兵马攻占了县衙,盘水县仅有五千兵马,恳请驰援。

  两县不疑有他,即遣兵马驰援,不料皆在半路遭到伏杀。

  八月二十六日清晨,永宁、清义两县被甘州军轻易攻下,至此,蓄势已久的五州内乱,终于打响了第一战!

  姬瑶以神族公主的身份宣扬传国玉玺已碎,大图皇族气数已尽,新帝奉假诏即位,洛都朝廷乃伪政权。她一边以武力攻打钦州,一边以高官厚禄威逼利诱地方豪强,扬言要替天行道,重现神族辉煌。

  八月三十日,军情急奏呈入朝,新帝欲拨京畿兵马驰援,却遭到了百官的反对。

  百官称灵柩应已运抵南兴,相信南兴不日便可发兵来救,此前应死守京畿,绝不可自削兵防。

  新帝愤而质问百官:“你们知道如今是几月吗?八月!南兴汴江、淮水一带正值雨季,江浪滔滔,难以行船,运送灵柩只能走官道!运尸可不比八百里加急呈送文书,何日能到汴都?何日才能发兵?”

  百官支支吾吾,猜测先帝与镇国郡主兄妹情深,为了查明先帝的生死之谜不惜放弃谋夺疆土,想来念及情义,会提早发兵。

  新帝闻言怒不可遏,指着群臣说道:“你们此时又信人家的兄妹情义了?当初怎么百般不信呢?若没你们两次三番的算计,朕倒是信南兴会提早发兵,但如今不见谈好的条件,大军会动半步?你们当南兴帝后是善男信女,肯拿前线将士的命跟你们以德报怨呢!”

  群臣哑然。

  新帝冷笑道:“怕不是等南兴大军到了,朕和尔等已被叛军戕杀于这金銮殿上了。”

  百官赶忙安抚,称京畿城池坚固,粮草充足,撑一旬不成问题,至迟十月金秋,援军必到!

  听着群臣之言,新帝的一颗心凉透了,也看透了,满朝文武的家眷都在都城,田宅钱粮也在都城,他们怎会容许京畿兵防有失?

  新帝起身,拂袖而去。

  这天之后,钦州的军报日奏数封,告急求援之言字字皆是前线的狼烟将血。姬瑶和藤泽兵分两路攻取钦州,凡不降之兵,城破之后皆杀,手段残酷,令人胆寒。

  九月十日,两路兵马于钦州城外会合,钦州总兵拒降,一面从后方城池调集兵力共守州城,一面派兵向朝廷求援。钦州城久攻不下,藤泽仍命兵马强攻,姬瑶背地里独领一军经山中小路绕至钦州城后方,攻入庐陵县,随后投毒于吃水河中,致钦州城内十万军民受害。

  九月十七日,钦州城破,姬瑶纵兵屠城。军情传入洛都宫中,新帝捧着被血染红的奏折,看着当初冒死保他来洛都即位的钦州总兵满门遭屠的消息,悲哭于宣政殿中。

  九月二十日,因久不见朝廷来援,钦州诸县官吏乡绅对叛军闻风丧胆,纷纷开城献降,钦州失陷。

  当日夤夜,一匹快马从钦州城内驰出,捎着一封书信往英州而去。

  九月二十五日,昌平郡王接到姬瑶共伐芳州的邀请后欣然应允。京畿兵马十五万,姬瑶虽坐拥二州,但战事方休,兵疲马乏,凭一己之力很难啃下京畿,只能寻求盟军。昌平郡王知道姬瑶野心勃勃,绝非真心结盟,但他也有盘算——姬瑶既已现身,南兴必然来伐,她死期将至,不借其力岂不可惜?待攻入洛都,杀了新帝,大图能即皇位者唯他一人。

  于是,各怀鬼胎的两人于九月二十九日在芳州外会师,兵锋直指京畿!

  洛都宫中,新帝天不亮就召见百官于殿内议事,称军中囤积的粮草只够撑到仲冬时节,一旦叛军久攻不下,围城而耗,恐发饥荒。为防援军迟来,诸位爱卿的田宅中所囤之粮可能借与朝廷,作为防患应急之用?

  乱世当中,粮食可比金银珍贵,群臣一听皇帝要借粮,顿时面面相觑,在金殿煌煌的灯火底下打着眼底官司。

  过了会儿,百官奏道:“算算时日,灵柩也该快到汴都了,料想快则二三十日,南兴大军必到!”

  新帝问:“必到?到哪儿?到关外吗?!从关外到京畿,要过云钦二州,退各路豪强兵马,退两路三州联军十八万!万一战事陷入胶着,京畿粮饷耗尽,又当如何应对?”

  兵部尚书道:“陛下过虑了,南兴兵强马壮,大军久经操练,又有鄂族兵马襄助,何惧各路豪强?地方豪强的兵马皆是强征而来,操练时日尚短,军械生疏,骑射不精,何足为惧?就连两路联军中也有不少兵丁是强征充数的,十八万兵马并非皆是精兵铁骑,岂能与南兴和我鄂族大军匹敌?”

  群臣附议,纷纷提起旧事,说到英睿皇后当年平定岭南曾不费一兵一卒就敲开了滇州城门;说到岭南节度使乃英睿皇后旧部,强将手下无弱兵,南兴大军必能速解京畿之围;说到……

  芳州之外,叛军压城,宣政殿内,百官陈词,滔滔不绝,慷慨激昂,就是只字不提借粮。

  新帝孤零零地坐在御座上,望着殿外暗如黑夜的黎明,望着煌煌灯火下的百官,望着那一张张滔滔不绝的嘴,一副副高亢激越的面容……

  猛然间,新帝站起身来,夺过近侍太监怀里抱着的拂尘就奋力掷了下去!

  拂尘砸在玉砖上,脆声清越,殿内滔滔之声忽止!

  新帝怒道:“南兴!南兴!朕天天都在听你们说南兴!叛军都压城而来了,你们还是只想等南兴来援!既如此,何不去做南兴之臣?!”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一品仵作,一品仵作最新章节,一品仵作 趣读小说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