宫苑,福宁宫

  魏王与南阳公主夫妇起来,抬眸看向崇平帝方向,见煌煌灯火之下,天子气色萎靡,心头都是担忧不已。

  崇平帝面颊凹陷,声音几近沙哑,沉声道:“魏王,城中情形如何?”

  魏王恭谨道:“城中倒是一切太平,五城兵马司也在街巷巡视着。”

  崇平帝点了点头,说道:“如今正是多事之秋,五城兵马司要多盯着一些,不可使城中有心之人,造谣生事。”

  比如他吐血一事,不可多为声张。

  魏王躬身应命,道:“母后南下,这会儿应该到了洛阳,父皇,是否派人唤母后过来?”

  崇平帝皱了皱眉,道:“你外公在南省病重,你母后既然去探望,如何半道折返?”

  可以说此时此刻的天子正处失意之时,如何会去见宋皇后?

  这般说着,崇平帝沉吟说道:“容妃,去派人到洛阳知会皇后,就说朕身子并无大碍。”

  端容贵妃闻言,轻轻应是。

  魏王道:“西北情事紧急,父皇还望不必忧心才是,卫国公这几天就当回京。”

  南阳公主陈蕙柔声劝道:“父皇,还是别太过忧心了。”

  丽人容颜娇俏明艳,温婉如水的声音中满是忧心忡忡。

  一旁的南阳驸马也在一旁相劝着。

  崇平帝摆了摆手,低声说道:“朕无事。”

  待魏王与南阳公主夫妇离了厅堂,崇平帝又是叹了一口气。

  冯太后柔声道:“皇儿,不要再忧心了。”

  崇平帝抬眸看向冯太后,轻声说道:“母后,儿臣无事了,母后也早些歇息吧。”

  冯太后叹了一口气,而后看向容妃,叮嘱道:“容妃,你晚上多照顾着,有什么事儿,派人到重华宫。”

  重华宫那边儿还躺着一个身子虚弱的太上皇,冯太后也得过去照顾。

  “母后放心。”端容贵妃轻声说着,与几个宫女相送冯太后离去。

  崇平帝此刻仍是睁眼看着窗外,心底后悔与难过交织一起。

  南安,柳芳,石光珠等一干人等,误军误国啊!

  端容贵妃看向失魂落魄的崇平帝,幽幽叹了一口气,也不好多说其他。

  ……

  ……

  重华宫,殿内

  太上皇坐在床榻上,微微闭上眼眸,耳畔响起一个内监的读书声,从回目来看,分明是三国话本其上所载文字。

  “这卫国公这书写的智谋百出。”太上皇赞了一句,捂了捂嘴,似乎有些犯困。

  那内监总管停了念诵书本,带着褶子的面皮笑意繁盛地看向太上皇,低声道:“陛下,天色不早了,奴婢伺候您安歇吧。”

  太上皇问道:“今个儿外间的气氛有些怪,前朝生了什么事儿?”

  此刻的太上皇在后宫一心静养,尚且不知西北已经遭逢大败。

  内监总督放下书册,沏了一壶茶,说道:“陛下,这个奴婢也没听到。”

  太上皇道:“罢了,人老了,也不能操心了。”

  说着,打了个呵欠。

  就在这时,一个年老的内监近前说道:“陛下,太后娘娘来了。”

  太上皇原本耷拉的眼皮,忽而睁开,抬眸看向那屏风上由远及近的影子,看向冯太后道:“前殿怎么了?”

  冯太后叹道:“西北大败,南安吃了败仗,十万大军全军覆没。”

  太上皇闻言,心头一惊,陡然坐直身子,原本苍老的眼眸精光闪烁,问道:“究竟怎么回事儿?雍王呢?南安也是老行伍了,何以落得如此大败?”

  冯太后叹了一口气,轻声道:“南安以及柳芳等人轻敌冒进,被人劫了粮道。”

  太上皇皱了皱眉,急声问道:“那雍王呢?”

  “又气的…吐血晕厥过去了。”冯太后说着,叹了一口气道:“不让人省心啊。”

  太上皇闻言,默然半晌,叹道:“他还是那般要强,给自己身子骨儿过不去。”

  十万大军大败亏输,的确是一场惨败,尤其是先前才打赢了对虏之战,就乐极生悲,也难怪他那儿子气的吐血。

  冯太后轻声道:“他那个女婿,明明打仗好好的,他非要派到江南去推行新政,用已老迈昏庸的南安,南安人老了,不论是精神头儿还是能耐都不如年轻人了。”

  太上皇皱眉说道:“南安年岁大了,不堪为用,现在兵败被擒,西北局势恶化,朝廷是怎么个应对章程?”

  “已经召咸宁的驸马回京了。”冯太后道。

  太上皇点了点头,说道:“如是一开始用咸宁的驸马去西北,倒也不会有此番大败了。”

  冯太后轻轻叹了一口气,道:“谁也没有长前后眼。”

  此刻,不仅是宫中为之愁云惨淡,就连夜色笼罩之后,青楼酒肆的百姓和读书人,也在纷纷讨论着这场西北战事的大败。

  一家酒楼中,一楼大堂,众人都在喝酒,议论着这场大败。

  “你们说这也奇怪,卫国公一领兵,从河南到江南,从江南到塞外,那是连战连捷,这一换上南安郡王,就吃了一场败仗?”

  “南安家的早就不行了,如果有能耐,前几年头里早该显着他们了,还会等到现在?”

  “我就说,这打仗的事儿还是得看卫国公。”

  “可不是,那女真人可比西北的鞑子凶狠多了,落在卫国公手里,尸骨无存,身首异处啊。”

  “就是可惜了六万京营好儿郎,这次京城不知道多少家披麻戴孝呢。”这时,一个老者感叹道。

  众人闻言,面色变了变,一阵唏嘘感慨。

  京营六万精锐葬身青海,哪怕没有被全歼,有一小部分跑了回来,但至少也有数万个家庭要闻听噩耗。

  这本来就是自辽东大败以来,京城百姓最为难熬的一年,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引起反战情绪,比如文人墨客作几首闺怨诗。

  这就是征兵要去老少边穷地区的缘故。

  “诸位爷,你们要的酒来了。”一个年轻伙计陪着笑脸道:“莫谈国事,莫谈国事,这城外五城兵马司的人都在瞧着呢。”

  随着西北大败、征西大军全军覆没、崇平帝吐血晕厥的消息渐渐传开,京中的气氛也开始变得诡异起来。

  而城中百姓的议论,不仅是三教九流,城中一些中低阶官员,相熟的科道言官也在一起相议。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红楼之挽天倾,红楼之挽天倾最新章节,红楼之挽天倾 三七书屋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