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1805 第一八七章 不赚钱就是赔钱(3/3)

小说:大明1805 作者:王子虚 更新时间:2023-04-24 23:59:03
  

  朱靖垣直接拒绝了这个做法。

  然后就特别要求,不要和传统官修史书那样,描述各种无法验证的传说性质的事情。

  就算是真的有传说,也直接列明为传说,无法求证且一笔带过。

  正文直接从有迹可循的地方开始记录。

  不要去追求简洁度和文学性了,当然也不需要继续使用传统得文言文。

  文言文是一种行文风格,是从春秋战国时代传承下来的,专门用来写文章的一种行文方式。

  古代人平时说话也不用文言文。

  这次修史也直接用“平实”、“详尽”、“严肃化”的白话文记叙。

  也不需要太过冗长。

  官修史书本来就是一本书,不是专门的历史研究材料。

  朱靖垣和沈复讨论罗马和泰西诸国的时候,不可避免的要讨论奥斯曼的情况。

  进而进一步牵扯到波斯、大食、天竺方面的情况。

  讨论波斯、大食、天竺、奥斯曼的时候,以及讨论露西亚的时候,也不可避免要提到蒙古帝国。

  相对于罗马和泰西诸国,蒙古与大明的关系更加的密切。

  神州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,可以说是从诞生之初开始,就一直与中原文明如影随形。

  蒙古帝国正是这个草原文明的巅峰。

  这让朱靖垣忽然意识到,现在可以正儿八经的修一个蒙古史了。

  大明早期修撰的元史,可以说是历代官修史书中最为粗略的,基本上是直接辑录了元史材料就成书了。

  当时北元皇帝还在草原上呢。

  关键是元朝所属的蒙古族群,涉及到的地域范围过于广阔。

  以大明初年的情况和能力,根本没有办法弄清楚元朝所属的这个体系有多么的庞大。

  正常修一朝史书,正常要把开国皇帝的祖宗弄明白。

  最起码从有爵位的那一代开始讲,也就是所谓的肇始立基的祖宗。

  可成吉思汗这个祖宗太厉害了。

  修铁木真到忽必烈这一家的历史,差不多相当于修当时的世界历史了。

  当时的明朝人显然弄不明白蒙古帝国涉及到的范围有多大,甚至于北元自己可能同样搞不清楚。

  反正也弄不清楚,那就凑合一下得了。

  大明朝廷修撰这本史书的目的,就是宣告元朝的灭亡这件事情。

  不管本身成色如何,最终修出来就行了。

  到了现在,大明已经掌控了所有蒙古人到过的地方,也掌握了详实的实际资料。

  已经可以站在更加广阔和全面的视角上修一份蒙古史了。

  或者可以说是一份草原帝国史。

  而且这份历史比什么罗马和泰西诸国历史重要多了。

  曾经的大明人是大明人,现在的蒙古人也是大明人,这是大明人自己的历史。

  这是神州大地的历史,是神州文明的另一半。

  朱靖垣和沈复讨论了许久,最后决定要将蒙古史作为未来的重点任务。

  不过这套史书的名字不适合用蒙古国史,因为朱靖垣和沈复都觉得应该列入其他的草原政权。

  最终决定参考《泰西诸国史》这个名称的模式,以地域名称加上当地情况统称命名为《蒙古草原诸部史》。

  埃及、波斯、大食、天竺、奥斯曼这片区域的历史,也根据区域和文化统称为《天方诸国史》。

  蒙古草原诸部的部落、贵族、官员名称采用古制,天方诸国按照传统使用音译,如苏丹、埃米尔等。

  每一部史书内部,按照国家或者部族分篇,每一个国家有一份半独立的史书。

  这样三份地域和族群总结式的史书,加上罗马专有的《东西罗马史》,总共修撰四套大型史书。

  这不是对一个国家和一个王朝的总结,而是对一个区域的多个族群,对存在过的很多群人的盖棺定论的通史。

  加上神州自己的历史,就是整个旧世界的文明史了。

  不过这四套史书在性质是有截然不同两种的。

  蒙古草原诸部落史,是站在修自己家历史的立场上,尽可能的找原始档案作为参考。

  也就是要力求展现最真实的历史。

  至于另外三套史书,那就是站在旁观者的俯视角度看热闹了。

  不需要太过在意原始档案,不需要太过在意最原始的真相如何,关键在于大明人对他们的印象如何。

  历代王朝的人,现代的大明人,对他们的观念是怎样的,那就按照这个观念去写。

  我感觉你是什么样的人,你就是什么样的人。

  或者说,我需要你成为什么样的人,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
  在基本的方向上的讨论的最后,朱靖垣还要最后再确认一件事情,这次修史的规模具体要搞多大。

  修史这件事情,看工程规模和消耗的时间的话,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距离堪称巨大。

  《元史》修了一年,《明史》修了九十年。

  《隋书》只有十一万字,《新唐书》三百七十万字,《宋史》八百一十四万字。

  现代搞的清史字数可能要超过三千五百万。

  朱靖垣考虑了一会儿,最终把这个问题的一半交给了沈复。

  让沈复回去组织人手,编撰四套史书的基本框架,评估大概得成书字数和费用。

  如果任意一套史书字数不超过一千万字,那就直接开工修撰这一套。

  当然,修史的大纲仍然要交给朱靖垣看,朱靖垣也会给出任何可能的意见。

  如果任意一部预计可能要超过一千万,那就先做一个更详细的方案,说明为什么需要那么多。

  面向相关部门走一个专门的说明和申请流程。

  这是一个工程统筹的问题。

  沈复也直接应下了,然后告退回去安排。

  本章已阅读完毕(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)

  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1805,大明1805最新章节,大明1805 趣读小说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