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士院和集英殿之间的距离,近乎为无。

  因为,学士院是整个皇城官署之中,唯一一个允许开后门,通向禁中的官署。

  而学士院的后门,也就是北门,直接通过一条回廊,和集英殿相连。

  换而言之,从学士院到集英殿,可能比从学士院到枢密院还要便捷和迅速。

  事实上,也是如此。

  为显郑重,曾布特意换上朝服,持着玉芴,在张士良的引领下,出学士院北门,不过数十步,便到了集英殿。

  作为翰林学士,曾布对于集英殿的过去,自然非常熟悉。

  此殿,旧名大明殿,仁庙明道年间,更为集英殿。

  原因是此殿,素为大宋殿试之地。

  每年,天下进士,都将云集在此,天子亲策其弟等。

  此外,此殿还是大宋每年春秋君臣大燕的举办地。

  天子将在此,亲赐群臣饮酒。

  而集英殿后向北,则是龙图阁、天章阁、宝文阁。

  分别收藏着太宗、真庙、仁庙的御集文字与亲笔诏书。

  故而,此殿可谓是皇宋天下英才荟聚之地,亦是大宋祖宗文章显耀之所。

  到了集英殿上,曾布抬起头,便看到了那集英殿御座之后,已经升起了帷幕,珠帘串串落下,将他的视线阻隔在外。

  但隐约是可以看到,那帷幕后坐着的身影。

  曾布知道,那就是当今天子之母,保慈宫的皇太后了。

  于是,连忙持芴上前,恭敬的拜道:“臣,翰林学士布,敬问皇太后殿下无恙!”

  “老身无恙!”帷幕后,传来了一个略带苍老的女声:“学士免礼,赐座!”

  便有着内臣,抬来一条红色的木墩,放到曾布面前。

  曾布持芴再拜,这才小心翼翼的坐下来,只听帷幕后的太后问道:“老身听闻,学士善治《春秋》?”

  曾布连忙持芴答道:“娘娘慈面之前,臣不敢言‘善治’!”

  顿了顿,曾布又道:“若论治《春秋》之精深,以臣所知,当是翰林学士承旨邓伯温,为朝臣第一!”

  这是事实——邓润甫善治春秋,博学多才,文字精致,国朝上下皆无异议。

  也是文人士大夫的体面——恭谦推让,以示不重名利。

  当然,这也是因为,曾布明白,邓润甫没戏——不然,在这集英殿的就不会是他曾子宣了。

  果然,高太后只一听曾布提及邓润甫,立刻摇头:“邓润甫小人哉!”

  曾布被高太后这直白且不留余地的表达吓了一跳,只能是低着头,再奏:“邓学士之外,宰臣之中,则当首推尚书右丞、中书侍郎李邦直!”

  “邦直治《春秋》、《尚书》颇谨且精,文章风流,天下推崇,官家也曾赞之:文章逼近经诰!昔在学士院,乃天下公认:‘孙学士之后,唯邦直文章可比贾谊、杨雄’”

  “孙学士?”帷幕内的高太后,问道:“可是故学士孙洙?”

  “娘娘圣明!”

  高太后顿时就感慨了一声:“学士孙洙,老身久闻其名也!”

  “旧年,韩忠献公,曾赞孙学士文章曰:恸哭泣涕论天下事,今之贾谊!”

  韩琦都点赞过的人,高太后当然印象特别好了。

  于是,她对曾布的印象变得非常好了。

  举士不顾己,而推论他人,果然是君子人物,不愧是曾巩之弟,家学渊源啊!

  便道:“学士能推举贤臣,谦让天下,老身甚敬之,不过今日,老身请学士来此,非为国事也,乃是家事相询!”

  曾布连忙起身,大礼拜道:“臣诚惶诚恐,上奏皇太后殿下:天家无家事也,天家家事是为国事!”

  高太后点点头,道:“学士所言甚是,却是老身失礼了!”

  她就吃这一套!

  “不过,不瞒学士,老身今日,却是为了皇子延安郡王读书事,特来相询学士!”

  曾布听着,心脏扑通扑通,好似打雷一样。

  不过他定力和养气功夫,早已经培养好了。

  不再是那个熙宁年间,听到别人称颂或者攻仵他,就难以维持神色的朝堂新贵。

  于是,持芴再拜:“皇子读书,实乃天下大事,臣,岂敢擅越?还请娘娘召集三省两府重臣议之!”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现代留过学,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,我在现代留过学 三七书屋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