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祐元年二月乙巳(初十)。

  赵煦一早就起来,穿上了向太后亲手给他织的绛纱袍,在女官们的服侍下,戴上了特制的冠冕。

  一整套服章传下来,足足用了一刻多钟。

  等穿戴整齐,赵煦连胳膊都有些举酸了。

  赵煦将腰间的配绶捧在手上,然后试探着走了两步。

 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在旁边看着,眼中都是带着满意。

  “平素还不觉得,官家穿上冠冕才知,乃是真天子!”太皇太后赞道。

  向太后也满意的点头。

  确实!

  赵煦的相貌和仪态,应该是历代赵官家之最了。

  这个时候,殿外传来了粱惟简的声音:“两位娘娘、大家……礼部遣人来报,天子卤薄已具,请大家移步殿前登车!”

  太皇太后点点头,就对向太后道:“太后,该让官家出门了,可不能误了吉时!”

  “娘娘所言甚是!”向太后说道。

  两宫于是一起,将赵煦送出福宁殿,然后看着他登上那辆祖传的玉辂。

  随着净鞭撕裂空气,内臣、女官,都伏地恭送。

  然后,天子卤薄,便在禁军的护卫下,浩浩荡荡从福宁殿出发,沿着御道,向着宣德门驶去。

  ……

  端坐在几百岁的玉辂车上,看着玉辂缓缓的驶出宣德门宽大的宫门。

  宰执们,出现在宫门两侧,带着都堂上下和六部官员,集体匍匐在地恭送天子出幸祈雨。

  宣德门外的御街,已经提前净过街了。

  御前洒水班的班直们,走在最前面。

  他们提着水桶,一边走一边洒水,充当着洒水车一样的工作,以防止尘土溅起。

  玉辂缓缓的从御街驶过,赵煦看见,御街两侧都已经放下了无数杈子。

  这是一种从战场上的拒马,改进而来的一种木制设施,一般是用于天子出行时,作为御街上的防护。

  这是因为,出宣德门至州桥前的这一段御街,阔约两百步——太宽了!

  以至于这一段的御街,与其说是街道,不如说是一个大型广场。

  每年正旦、中秋、元宵等节庆,皇帝登临宣德楼,与民同庆时,聚集于此的汴京百姓,可能达到数万甚至十万之众!

  而在平素,两侧的御廊与御沟之间的空地,则会成为整个汴京城无数的市场之一。

  早上有人卖各色吃食,中午这些地方也有大量流动摊贩,售卖各种熟食,更有很多在京的士人,会来这里兜售书画、珍玩。

  自然的,皇帝出行时,就要进行一些人为的措施,来防止有人惊扰御驾。

  玉辂缓缓向前,在御龙直的簇拥和保护下,驶过这一段千步长的大型广场。

  然后便到了州桥前。

  汴京城的市井气息,随之扑面而来。

  赵煦坐在玉辂中,看向两侧街道。

  无数灯笼,挂满了州桥两侧的店铺。数不清的店铺招牌,立在店门口。

  州桥另一端,无数的店铺,层层叠叠,密密麻麻映入眼帘。

  卤薄穿过州桥,进入东向御街。

  汴京城最繁华的街市,旋即映入眼帘。

  这里也是清明上河图中,最主要的画景。

  沿街一排排,皆是邸店。

  潘楼街上,十三家楼的巍峨身影,也在远方若隐若现。

  更远方,还能看到大相国寺的巍峨殿宇影子。

  这座皇家寺庙,本是战国魏国信陵君的旧宅,最初改为寺庙是在北齐时代,唐睿宗时代再次建寺,御赐相国寺。

  从此,兴盛至今,并成为历代的皇家寺庙。

  几乎是卡着时间,赵煦的卤薄,在午时的钟响之前,抵达了大相国寺。

  礼部尚书韩忠彦,率着开封府大僧正、传法院官吏,以及大相国寺的僧人们集体出迎。

  “礼部尚书臣忠彦,恭迎御驾!”

  赵煦在冯景的搀扶下,从玉辂中走下来。

  “卿等免礼……”赵煦看向韩忠彦,还有韩忠彦身后跟着的那一大群大和尚。

  一個个满面红光,身宽体胖。

  赵煦很清楚的,在他上上辈子就知道了。

  汴京城,最不守戒律,最浪荡的就是这大相国寺的和尚。

  什么倚红偎翠大师、什么没头发浪子,有居室如来,大部分都是指的从大相国寺出去的和尚。

 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!

  大相国寺,不仅仅是皇家寺庙,同时也是汴京城最繁华的集市所在——每月初一、十五,万姓聚集于此,互通有无,因为不用交商税。

  于是,这里就成为了整个汴京城,交易最频繁、也最容易销赃的地方。

  无论是官府被盗的东西,还是民间被盗之物。【1】

  【6】

  【6】

  【小】

  【说】

  最终大部分都流向了大相国寺的交易市场。

  故而,这万姓交易之地,竟被人称作‘破赃所’。

  身处这等商品经济洪流的风尖浪头。

  除非是那等修持深厚,佛理精深的高僧。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现代留过学,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,我在现代留过学 三七书屋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