汴京城内,为了章惇的事情,物议纷纷之时。

  一封来自淮南的奏报,让赵煦忍不住皱起了眉头。

  “多事之秋啊!”

  他捏着来自淮南东路走马承受公事甘先立的奏疏。

  淮南东路数州出现了大旱!

  虽还不至于赤地千里,却也是河水流量大减,大量庄稼开始枯死,今年淮南歉收已成定局。

  这可不妙啊!

  去年,河北水旱交替,就已经够让人头疼的了。

  今年旱灾再来,国库恐怕又得掏钱赈灾了。

  搞不好,还不得不招刺流民为厢军。

  更麻烦的是,受灾的地区,刚好卡在大运河这条汴京生命线的大动脉上。

  运河流量减少,直接影响漕运的粮食数量。

  想到这里,赵煦的眉头就皱的更紧了。

  汴京城每年有八百万石漕粮的缺口。

  其中,东南的漕粮至少占了八成。

  毫不夸张的说,现在的汴京,全赖东南供养。

  两淮地区不仅仅是漕粮最大的集散地,也是漕粮的主要供给地。

  “这样下去可不行……”赵煦说着,就走到了内寝,让冯景带人揭开了那副挂在内寝的墙壁上的,由沈括绘制的大宋天下州郡寰宇图上盖着的红布。

  他站在这副木制的地图前,凝视着上面的州郡。

  “冯景……”赵煦招招手。

  冯景立刻来到他面前:“大家有何吩咐?”

  “我问问你啊……”赵煦看着他:“你说这狡兔尚且三窟,缘何国朝命脉,却全系于这条大运河上?”

  冯景那里懂这些?即使是懂,他也不敢说,只能弱弱的道:“大家,臣不懂水利之事,您应该问宋都知。”

  赵煦点点头:“也是哈。”

  “传宋用臣来见朕吧!”

  “诺。”

  ……

  一个时辰后,宋用臣被召唤入宫。

  自从宋用臣卸任了都大东流道清淤大使以及河北、京东等路道路修葺大使的差遣后。

  赵煦就让其和沈括一起主持专一制造军器局的事情。

  如今,专一制造军器局的制度,差不多理顺了。

  财政审批、预算,由户部负责,目前负责人是章衡。

  人事、管理则是沈括主持,内部监督,则是宋用臣为首的内臣。

  “臣恭问大家圣体无恙。”到了赵煦跟前,宋用臣一如往昔般的恭敬、谨慎。

  “宋都知来了……来我面前说话吧!”赵煦微笑着将宋用臣唤到他身边。

  宋用臣当即弯着腰,尽可能的让他的身高低于赵煦如今的身高。

  这就难为他了。

  宋用臣身高五尺六寸,他得把头低到胸口,才能让他显得比赵煦矮。

  赵煦没有多说什么,只是指着墙上的木制舆图,对宋用臣道:“都知啊,淮南东路,又出现了旱情……”

  “已有一个月没有下雨了。”

  宋用臣静静的听着,没有请缨的举动。

  因为他很清楚,假如官家是要派他去主持救灾的话,一道旨意就行了,不会专门将他唤到禁中,专门嘱托。

  赵煦轻声道:“今年恐怕,天下各路,又会开始频繁受灾。”

  小冰期影响下的气候,就是这么无常。

  一会大旱,一会暴雨洪涝。

  甚至和去年一样,两者一起来,先洪后旱。

  这个影响是全球性的。

  所以,西夏、辽国、交趾、高丽……都会受到影响,没有人可以摆脱。

  换而言之,西夏今年肯定还会继续大旱!

  所以……

  赵煦知道了,上上辈子党项人为何要撕毁和议了。

  他更知道,为什么连吐蕃人也会跟着闹了。

  天灾啊!

  不抢大宋,他们活不下去。

  想着这些,赵煦就对宋用臣道:“古人云:未雨绸缪,我恐将来水旱之灾,难以消弭。”

  光是一条黄河,就够赵煦头疼的了。

  虽然去年对东流道进行了疏浚,同时开始增加了黄河中段的植树造林。

  可问题在于,黄河上游以及河套地区,都不在大宋治下。

  所以,赵煦就算是在大宋境内种满了树。

  只要党项人还在孜孜不倦的砍树,那么,黄河该决口还是会决口。

  无非不过早几年,晚几年的问题。

  “所以啊,朕想着是该多准备几个后手了。”

  “汴京城不能再完全依赖汴河了!”

  宋用臣的心脏猛地跳了一下。

  不依靠汴河?

  还能依靠谁?

  蔡河?五丈河?金水河?

  这些河流加在一起,也没有汴河三成的运力。

  而且它们比汴河更容易受到降水影响。

  但他依然保持着沉默,安静的听着自己的主君的话。

  “我欲在京东开港!”赵煦将手指向舆图的一角,那现代被称为山东,如今是为京东路的地方。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现代留过学,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,我在现代留过学 三七书屋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