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瀚,费如兰小说 010【夜袭】(1/2)

小说:赵瀚,费如兰小说 作者:王梓钧 更新时间:2023-06-24 01:16:08
  对于聪明人而言,有些道理一点就通。

  王用士、费映环、魏剑雄等人,完全陷入了思维误区,只想着如何防守县城,却没考虑过可以主动出击。

  毕竟这是崇祯元年,农民起义还没成为普遍现象。

  作为知县,王用士第一次遇到农民军,而他手里只有少数衙役,守城都还得连夜招募乡勇。

  赵瀚献策,纯属临时起意,甚至不清楚敌军情报。

  当时,他看到李主簿的头颅,被人拎着沿街示众,这才下定决心赌一把。

  能杀主簿平民怨,知县是个狠人啊!

  既然是狠人,那就给出冒险计策。这叫看人下碟,也叫问客杀鸡。

  若换成一个庸碌之官,赵瀚肯定献保守之策,他才不会自讨没趣呢。

  再次返回县衙,待遇又不一样,有吏员全程护送引导。

  赵瀚虽然立下大功,却并未沾沾自喜,态度恭敬的拱手说:“敢问老先生尊姓大名。”

  估计是王知县杀人立威,赵瀚又得知县赏识,这个文吏不敢怠慢,赔笑着回答:“免尊,姓杨,唤作守中,县衙礼房一小吏而已。”

  “原来是杨先生。”赵瀚恭维道。

  文吏忙说:“不敢当先生之称。”

  一路闲聊,渐至县衙大门口。

  大门西侧设一门亭,地面明显磨损严重,想必平时经常有人进出。

  赵瀚随口询问:“那是什么所在?”

  文吏介绍道:“此乃申明亭,专用于和解小案。”

  赵瀚颇感兴趣,忙问其细节。

  经过文吏一番解释,赵瀚的固有认知被颠覆,原来明代审案不是直接击鼓升堂。m.

  县衙大门西侧,必建有申明亭。

  财产纠纷、打架斗殴等民事案件,得先到申明亭进行劝解。

  案件双方的里甲长官,还有县衙的相关文吏,一起对当事人陈说利害。若能庭外和解,则用不着打官司。若双方都不肯让步,那就拟状击鼓立案,由县太爷亲自升堂审理。

  是不是非常熟悉?

  司法调解啊!

  这玩意儿是朱元璋首创的,可以把各地州县长官,从鸡毛蒜皮的小事里解放出来。

  当然也有缺陷。

  随着大明吏治败坏,县衙主官们开始怠政,啥事儿都让文吏去处理。文吏可以和里甲长勾结,在司法调解阶段,威逼当事人让步,导致弱势方总是吃哑巴亏,许多积年老吏甚至因此掌控民事大权。

  既然穿越回到古代,就必须了解各种社会情况,否则今后打官司都不知道该走哪扇门。

  见赵瀚问这问那,似乎对县衙很感兴趣,文吏主动客串起了导游。

  他指着县衙的第二道门说:“此乃仪门,并不常开。只有知县上任、迎接贵宾、祭祀庆典……此类喜庆日子,才会打开仪门出入。”

  赵瀚立即领会:“礼仪之门。”

  “小公子正解,”文吏又指着仪门东侧的偏门,“此乃人门,又称喜门,供县尊及亲随出入。”

  赵瀚指着西侧的偏门问:“那道门呢?”

  文吏解释:“那是鬼门,又称绝门。用于提审重犯,或者押解死囚赴刑。”

  赵瀚说道:“晦气。”

  “可不正是晦气吗?靠得近些都阴风阵阵。”文吏笑着说。

  仪门之内是大堂,知县升堂审案的地方。

  大堂东西两侧,是钱粮库和武备库,县衙六房分置左右。钱粮库由县丞负责,相当于财务室兼档案室;武备库由典史负责,里头放着刑具、兵器及其清单。

  “前面便是宅门,在下不便再送。”文吏止步道。

  赵瀚拱手说:“多谢。”

  宅门隔绝内外,有门房看守,想见知县必须通报,不给钱一般不让进,俗称“走门子”。

  宅门之内是二堂,知县真正的日常办公场所,穿过二堂才到知县的起居内宅。

  赵瀚一路走走停停,牢记县衙布局。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赵瀚,费如兰小说,赵瀚,费如兰小说最新章节,赵瀚,费如兰小说 趣读小说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