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末长剑 西晋爵位制度(2/3)

小说:晋末长剑 作者:孤独麦客 更新时间:2024-02-13 19:07:23
  

  终晋一朝,仅此两人。

  注意3:西晋又又又有一個特殊级别,县王,如随王,比郡侯稍多那么一丢丢,但也很少见。

  另外,这里我为什么没写各个级别的食邑数量呢,因为规定是规定,实际是实际……

  举例子吧。

  杜预,当阳县侯,食邑9600户。

  张华,广武县侯,食邑10000户。

  唐彬,上庸县侯,6000户。

  刘颂,梁邹县侯,1500户。

  温羡,大陵县公,1800户。

  高光,延陵县公,1800户。

  傅畅,武乡亭侯,2200户。

  食邑数量不一,基本都有原因。

  有的是平吴时增封的,如张华、杜预等。

  有的是老爹本来可封郡公,坚辞不受,于是降一级,封县公1800户,剩下2200户给儿子,所以就出现了亭侯食封2200户的奇葩场面。

  正常受封的话,县公就是1800户,其他级别和264年版本差不多。

  265.1版本

  老实说,司马家搞的这套爵位系统,说是把以前只能受封列侯(最高县侯)的外姓功臣也纳入五等爵体系中。

  但后来人们发现,换汤不换药,有啥区别?食邑数量和列侯差不多——有的乡侯食邑就有1000户、亭侯七八百户,食邑数量居然在开国子、开国男之上。

  而且,晋朝自己也有列侯体系(最高乡侯),如乡侯、亭侯、关内侯、关中侯、关外侯等,十分杂乱。

  于是荀勖建议罢公侯以下爵位,也就是说除了郡公、县公、县侯以下就不封了。

  司马炎同意。

  但是——又有但是了,理论是理论,实际是实际,读者们不要看到“罢XX”,就认为这个不存在了。大晋朝自有国情,诏令从来没好好被执行过,实际上还是封的,但数量确实大大减少了。

  按《晋书》,西晋一朝受封列侯的计有——

  乡侯5例、亭侯25例,

  乡侯之中,有2例有食邑记载,均为1000户。

  亭侯之中,有6例有食邑记载,分别是3000户1例(郡公、郡侯级别)、2200户1例(介于郡公、县公之间)、1000户3例(开国伯级别)、700户1例(开国子级别)。

  正常来看,西晋列侯中最高级的乡侯食邑应该就是1000户,亭侯则是700户,关内侯之类的不知道。

  所以,荀勖觉得这个制度设计得太扯淡了,别封了。

  但怎么说呢,列侯其实是出身寒微的武人获得上升的重要途径,你怎么能给取消了呢?

  但司马炎就是给取消了。

  司马炎之后,我印象中受封列侯的只有李矩,可能还有其他人,懒得找了。

  265.2版本

  西晋末年,天下大乱,封爵体系一下子又敞开了口子。

  从司马伦给奴仆滥封开始,到大量武人因功封爵,爵位是越来越滥发。

  比如,苟晞得封西晋第二个郡侯,史书上记载他食邑10000户,我不敢相信——本书采用的是3000户。

  但你们别以为这是史书记错了,真的不好说,还是有可能的。

  最后说说西晋封土封国的事情。

  西晋有一条规定,诸侯不之国者,国内不设官,按国大小,置守士100、80、60人不等。

  如果之国,则置官。

  王国官最齐。

  公国少中尉、常侍、三军(将军)。

  侯国再少大农、侍郎。

  “伯子男唯典书以下。”

  西晋建立(265)后的“五百余国”具体国土大小如何,史书无载,姑且认为与264年版本一样——不知道大小,但国土是真的有,因为有“守士”。

  公侯伯子男国无中尉、三军将军,但有军队。

  “其公之制如五千户国,侯之制度如不满五千户,亦置一军,千人。”

  “伯、子、男以下各有差”,但“不置军。”

  若未之国,“郡侯、县公亦如小国制度”,置守士六十人。”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晋末长剑,晋末长剑最新章节,晋末长剑 三七书屋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