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品仵作 第二十二章 御驾平叛(2/4)

小说:一品仵作 作者:凤今 更新时间:2023-07-04 14:25:29
  

  “……”什么?!

  何少楷仰着头,严、秋等党从也猛然之间仰起头来,就连王瑞、黄渊等文武也都望向步惜欢,谁也听不明白皇帝此话何意。

  什么叫从未说过大患未平?

  难道还能平了不成?

  步惜欢没有明示,而是瞥了严令轩等人一眼,说道:“卿等不是要请朕上朝吗?那朕就如卿等之愿,叫你们再上一回朝!”

  上朝?

  严令轩等人尚未反应过来,就听大内太监总管范通的唱报声已然传来。

  “上朝——”老太监的声音尖利肃杀,在隆冬正午时分像一把剔骨之刀,听得人禁不住打了个寒噤。

  这是南兴史上时辰最晚的一次早朝,也是气氛最为肃杀的一次早朝。

  皇帝坐在御座之上,文武列班分立金殿两旁,一干叛臣由大内禁卫押在殿中,殿外跪着水师败军,宫门宫墙四周由汴州军奉旨戒严,角弓强弩列阵待发。

  金銮殿内,皇帝斜倚在御座里,眼眸似开半阖,淡声道:“念!”

  话音落下,太监捧折入殿,奏折极厚,皆是奏事专用的白折。

  范通取来一本,满朝文武不论站着的还是跪着的,皆不约而同地盯住范通手上的那本折子,心中猜度,屏息细听。

  范通扬声念道:“臣淮州刺史刘振跪奏,为淮州叛臣作乱一事,仰祈圣鉴:今日辰时,淮阳文武遵奉懿旨州衙候驾,听候问政。衙内宫毯为道,凤屏为帘,凡州臣所奏之筑固江堤、重建村镇、两仓亏空、银粮紧缺等赈灾要情,皇后皆无一言一策。别驾曲肃怒责南巡无用,延误州政,接驾之耗,劳民伤财,责皇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。凤驾震怒,叛臣趁机作乱,挟持污辱皇后,逼取文印兵符,私放江洋大盗,血洗刺史府,以家眷之名节性命逼降州臣。叛臣为淮州都督许仲堂、长史吴庄、录事王英、把总刘大勇……降臣为……”

  范通念着名单,文武百官听在耳中,诧异在心。

  这折子里言道的皇后应当是何氏,且不提淮州别驾曲肃究竟有多大的胆子敢怒责凤驾,只说这本奏折。淮州不是落入了叛党手中吗?刺史刘大人的奏折怎么会到了宫里?

  啪!

  百官正诧异,只听范通念罢,啪的一声合上,接着又取来一本,念!

  “臣淮南道总兵邱安跪奏,为皇后平叛一事,仰祈圣鉴:今日皇后替子于州衙问政,淮州叛党倾巢而出,挟持替子,谋夺淮州,事皆如圣上所料。臣交出兵符,隐忍而待,终将叛臣尽数网罗,得其名单,幸不辱命!然为逼降州臣,叛臣私放江洋大盗,血洗刺史府,羞辱妇人,抛杀孩童,行径卑劣,令人发指。淮州刺史刘振大人忠正不阿,誓死不降,叛党欲辱其妻女杀其幼子,刘大人之妻周氏贞烈,欲以死以保名节,臣心不忍,正待平叛,不料凤驾忽至州衙!皇后仅率神甲侍卫八名,救刘大人妻女庶子,斩江阳帮代帮主曹敬义,审淮州都督许仲堂!现已查明,北燕帝欲谋江南,命岭南王勾结南图大皇子,策反林党余孽,欲先挟持替子谋夺淮州,再杀替子嫁祸朝廷,激反江南水师,置陛下于险地,可谓用心险恶!皇后察知此险,命臣接管刺史府,赐臣便宜行事之权,命臣不可使一人迈出州衙,不可使一封密信传出,不可使城中乱党察觉起事之情有变,意在瞒天过海,借机肃清朝中奸佞。目前,臣已奉懿旨点人混入灾民之中,监察城中情形,叛党仍然以为事成,淮州文武聚于一堂同寝同食,无敢擅离……”

  “……”什么?

  折子还没念完,百官已按捺不住,连声抽气!

  什么叫“事皆如圣上所料”、“幸不辱命”?难不成,南巡的真意在于以凤驾为饵,引淮州叛党倾巢而出,一网打尽?淮州的叛乱与其说如圣上所料,不如说是淮州叛党落入了圣上撒好的网里?

  什么叫“凤驾忽至州衙”、“皇后率神甲侍卫八名”?南巡用的是替子,那皇后不应该在宫中吗?怎么会突然到了淮州,侍从又怎会是神甲侍卫?神甲军不是领命护送巫瑾回国了吗?

  什么叫“意在瞒天过海”、“肃清朝中奸佞”?莫非是淮州之叛明明已平,皇后却故意封锁风声,瞒住朝中,让朝中以为淮州沦陷,帝位有危,好借机肃清朝堂?

  这岂不是说,淮州之乱和宫变是帝后联手撒下的一张大网?

  怪不得太极殿中只有圣上的衣冠,原来太极殿是个饵,而禁宫御苑是只大瓮,江南水师及朝廷反臣被一起瓮中捉了鳖!

  怪不得水师兵谏事发突然,章都督竟能那么快就率人混上战船斩了冯老将军,原来圣上对宫变早有防备!

  回想前几日,圣上连夜召见近臣之举,只怕是一场做给百官看的戏码而已!

  王瑞、黄渊等人禁不住后怕,他们之所以未降,有人是出于忠君报国之心,有人是与圣上利益与共,有人两者皆有,但无论是出于何种理由,他们无不庆幸自己未降,不然此刻他们就会与严、秋等人一样被押在禁卫刀下了。

  此时,严令轩等人早就面如霜色,抖似风中残叶了。

  唯有何少楷摇着头,脑中有个念头疯狂地在喊:淮州之乱已平?这不可能!这绝不可能!皇后应在神甲军中,护送巫瑾回国事关南兴江山,她怎有胆量抛下一切折返淮州?这是谎言!必是圣上安定朝局之计!

  然而,范通没有给他质疑的机会,他手里的折子还没念完。

  “……皇后夜审叛臣,查明叛臣与岭南联络的信道两条。岭南王唆使曹敬义伙同林党谋劫赈灾粮,曹敬义事败被俘之后,与其联络的信道已被废用。然,皇后命许仲堂书密信一封,谎称事成,禀知岭南,询问后事;命臣寻人递送书信,跟踪埋伏,拦截所有非我方传出之密信;命臣派人盯住废道,如有密信传出,依样行事!臣斗胆猜测,皇后欲图岭南,故加急奏事,叩请圣夺。臣淮南道总兵邱安跪封,嘉康初年十二月初二。”

  啪!

  念罢,不管百官的神情是何等的精彩绝伦,范通面无表情地又取来一本折子,接着念!

  “臣淮州别驾曲肃跪奏,为皇后问政一事,仰祈圣鉴:淮州水灾发于八月,退于十月,多数灾民已返回原籍,但被水冲淹的四百一十二村尚待重建,城中尚余灾民三万,赈灾粮仅够三月之用。臣愧对圣上,愧对百姓,因林党私取两仓钱粮赡军,又私贩仓粮,致使两仓亏空,臣为补亏空、为防富户囤积居奇抬高米价,故出低价收购富户存粮之下策,致使商户损失,从而在重建村镇一事上盘剥仓司,致重建之事迁延日久,灾民无家可归,赈灾粮消耗日重,钱粮告急,治灾紧迫!”

  “州僚商议之对策有二,一策主张以灾民为先,用重典震慑商户,日后再思安抚之策。一策主张效法高祖及仁宗时期的劝粜之制,劝有力之家无偿赈济灾民,给予爵赏。此二策各有利弊,一恐伤及漕运赋税,一恐州政难以监管,皆积弊深远。此二策各有附议者,争执难下,本应上书朝中恭请圣裁,因奏折来去颇需时日,皇后恰至淮州问政,臣遂斗胆先请凤裁。”

  “皇后曰,朝廷救灾之策单一,蠲免、赈给、赈粜三策皆有依赖储粮之弊,应加行赈贷新策。皇后曰,以财投长曰贷,所谓赈贷,即大灾之年,官府可借粮种于非重灾户,收取息粮,待民度过艰厄,大丰之年还粟于仓。且朝廷可与民以契约之,准民分期还粟。例如,民借粟一斗,三年还清,年需还粟五升;五年还清,年需还粟四升;十年还清,年需还粟三升。看似契约越久,年还之粟越少,实则契约越久,所还之总粮越多。纵观古今,凡赋税之策,无不日久累民,然分期之策却无此弊,民还粟之年越久,负累越轻,而朝廷所得之总粮越多,可谓利国利民!臣以为,此策可救民而不伤民,可补仓而又富仓,假以时日,两仓必丰,战时亦有余力赈军,可谓万全之策,利在粮仓,功在社稷!臣盼朝廷早议此策,跪请以淮州为试!”

  老太监向来板着死人脸,然而念着这本折子,腔调里竟听出几分激越来。

  金銮殿上尖声回荡,百官如遭大浪击身,已不知惊为何物。

  然而这折子长得很,还没念完。

  “重建村镇一事,皇后以为无需决断,只需等着,看谁会反。此前刺史大人曾上书朝中,林党与绿林草莽及漕商勾结私挪私贩两仓储粮,奏请朝廷严查,后因治灾,严查之务便搁置至今。皇后以为,不法漕商若知叛党事成,必定追随,故而只需静待,谁反拿谁,查抄之银可从正经商户之处足价买料雇工,既不伤无辜商户,又可重建村镇,还可将不法漕商一网打尽,一举三得!”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一品仵作,一品仵作最新章节,一品仵作 趣读小说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