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年之内完成一微米工艺的普及和量产,同时完成下一代的通用微处理器的开发。

  前世没有采用的道路,也未必是不可行的。

  但是同步辐射光源的性质注定了难以商业化。

  半导体产业不得不尝试更换波长13.5纳米的极紫外光源。

  只有工艺制程提上去了,才能在有限的空间堆砌更多的晶体管,才有迅速提升芯片性能的可能。

  所以摩尔定律虽然不是科学规律,只是经验总结和发展计划周期,但是却发挥了宛如定律的作用。

  所有人都能听得懂了。

  就如同朱靖垣在航空行业起步的时候做的一样。

  如果这些半导体厂商,向传统投资者介绍自己的技术和设想的细节的话,传统投资者可能会听的一头雾水。

  最好是达到每秒五千万次,也就是接近于386甚至486,或者是第一代PS游戏机的水平。

  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行业发展标准。

  半导体产业有大明皇帝和朝廷直接的推动,无论是资金和政策都是完全敞开了供应的。

  后来可能是发现这个速度难以实现,或者其他的厂商可能跟不上,就在1975年改成了两年翻一倍。

  所有参与人员都是干自己的本职工作,现在也没机会直接升级职位。

  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,没有规范的产业链,厂商的竞争同样混乱。

  通常要经过长期的厮杀,等到有少数拥有绝对优势的厂商,联合起来勉强控制大部分市场的时候。

  最终产品的类似产品,以及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技术,能够更快的进入民用市场。

  其实,在国家看来,收割高额利润不是不行,关键是竞争放缓之后,技术进步也同时放缓了。

  其他的上下游厂商都要配合他的生产计划。

  与intel合作的下游半导体厂商,都要配合intel的生产和升级计划。

  实际上从七十年代开始算起,直到新世纪初的总共四十年里面,晶体管的增加速度都是两年翻一倍。

  意思就是泡在水里面光刻。

  无论哪一种情况,都会导致供应链出问题,产品不能按时生产出来,或者部分配件生产出来等其他配件。

  重要性排在微处理器之后的是账表芯片,也就是DRAM内存芯片。

  朱靖垣不准备提去参考摩尔定律,不准备自己专门说个晶体管多久能够翻倍的定论。

  但是这个不标准的定律当然是有用的,而且用处非常的大。

  摩尔的“单位面积的晶体管每两年翻一倍”的结论,随着intel的巨大影响力慢慢成了行业标准。

  那这个产业内部也很可能会实际上存在类似的“行业定律”。

  实际上,历史上早期的光刻机技术验证,也曾经用过同步辐射光源去做研究和验证。

  肯定是留有余量的。

  包括最为接近X光的“极紫外光”。

  最早的光刻机光源是可见的蓝光,波长是450纳米,实现了微米级的工艺。

  同时它也可以继续作为科研设备持续运转。

  大明现在的情况与另一个世界截然不同。

  最起码,在持续四十年的时间内,intel自己显然是留有余量的。

  首先intel自己以两年为单位,制定后续的生产和升级计划。

  等到官方厂商想要向民间推广的时候,也需要时间和成本让民间厂商和用户接受。

  那这个速度就不是半导体产业升级速度的极限。

  还有新产业集团统一协调研发和生产节奏,不需要在多方厂商关系协调上浪费时间。

  同时要求,它必须是六十四位微处理器,开发代号也因此直接确定为六十四。

  不然intel也不会有牙膏厂的绰号。

  最后,摩尔既然是供应链周期和行业口号,并且在数十年内都基本保持住了。

  也不需要专门喊口号让大家保持同步。

  这又反过来让摩尔定律持续不断地延续下去。

  同时,对于所有的普通工作者而言,也要另外给更加实在的奖励。

  比如说“同步辐射光源”设施,本身作为一个其他方面的科研设施,其原理使得其能放出各种波长的光。

  当民间厂商参与这个产业的时候,整个行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都已经确定下来了。

  大明的半导体产业构建方式,与历史上的美利坚完全不同。

  目前完全没有任何民间厂商直接参与。

  但是又不能无限短,最短的X射线会直接穿过物体,导致无法通过透镜和反射来缩放图纸。

  这种模式的缺点当然很明显。

  以现在大明的资源,对于后世出现过其他方案,也可以让工部有选择尝试。

  直到深入5纳米制程范围的时候,193纳米的深紫外光源才彻底走到了尽头。

  朱靖垣理所当然的计划,就是把产业的主流产品和行业标准,都培育和规划到相对成熟的状态。

  在这样的基础上,朱靖垣对工部、半导体司、工匠们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研发目标。

  在朱靖垣的记忆之中,类似的事情已经重演过很多次了。

  但是可以通过曲面透镜投影缩放的方式,照着大模板来生产更小的芯片。

  新处理的性能目标是每秒计算次数不低于一千万次。

  按照光刻机的逻辑,光源的波长越短,就能够生产出制程越小的芯片。

  其次是要在两年内,开发出第一代专用的图像、音频、网络处理芯片,也就是显卡、声卡、网卡。

  然后是容量更大,存储密度更到的硬盘,争取将容量提升到十亿字(1G)。

  最后是另外成立几个新团队,完成光盘、闪存、数码相机、液晶显示屏相关的技术验证,拿出基本的产品来。

  本章已阅读完毕(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)

  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1805,大明1805最新章节,大明1805 趣读小说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开启瀑布流阅读